李安最初的“梦”
截自 李安:有梦想的人才能举起奥斯卡:文 / 李安
1978年,當我準備報考美國伊利諾大學的戲劇電影系時,父親十分反感,他給我列了一個資料:在美國百老匯,每年只有兩百個角色,但卻有五萬人要一起爭奪這少得可憐的角色。當時我一意孤行,決意登上了去美國的班機,父親和我的關係從此惡化,近二十年間和我說的話不超過一百句!
但是,等我幾年後從電影學院畢業,我終於明白了父親的苦心所在。在美國電影界,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華人要想混出名堂來,談何容易。從1983年起,我經過了六年的漫長而無望的等待,大多數時候都是幫劇組看看器材、做點剪輯助理、劇務之類的雜事。最痛苦的經歷是,曾經拿著一個劇本,兩個星期跑了三十多家公司,一次次面對別人的白眼和拒絕。
那時候,我已經將近三十歲了。古人說:三十而立。而我連自己的生活都還沒法自立,怎麼辦?繼續等待,還是就此放棄心中的電影夢?幸好。我的妻子給了我最及時的鼓勵。
妻子是我的大學同學,但她是學生物學的,畢⋯⋯業後在當地一家小研究室做藥物研究員,薪水少得可憐。那時候我們已經有了大兒子李涵,為了緩解內心的愧疚,我每天除了在家裡讀書、看電影、寫劇本外,還包攬了所有家務,負責買菜做飯帶孩子,將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還記得那時候,每天傍晚做完晚飯後,我就和兒子坐在門口,一邊講故事給他聽,一邊等待”英勇的獵人媽媽帶著獵物(生活費)回家”。
這樣的生活對一個男人來說,是很傷自尊心的。有段時間,岳父母讓妻子給我一筆錢,讓我拿去開個中餐館,也好養家糊口,但好強的妻子拒絕了,把錢還給了老人家。我知道了這件事後,輾轉反側想了好幾個晚上,終於下定決心:也許這輩子電影夢都離我太遠了,還是面對現實吧。
後來,我去了社區大學,看了半天,最後心酸地報了一門電腦課。在那個生活壓倒一切的年代裡,似乎只有電腦可以在最短時間內讓我有一技之長了。那幾天我一直萎靡不振,妻子很快就發現了我的反常,細心的她發現了我包裡的課程表。那晚,她一宿沒和我說話。
第二天,去上班之前,她快上車了,突然,她站在臺階下轉過身來,一字一句地告訴我:”安,要記得你心裡的夢想!”
那一刻,我心裡像突然起了一陣風,那些快要淹沒在庸碌生活裡的夢想,像那個早上的陽光,一直射進心底。妻子上車走了,我拿出包裡的課程表,慢慢地撕成碎片,丟進了門口的垃圾桶。
後來,我的劇本得到基金會的贊助,我開始自己拿起了攝像機,再到後來,一些電影開始在國際上獲獎。這個時候,妻子重提舊事,她才告訴我:”我一直就相信,人只要有一項長處就足夠了,你的長處就是拍電影。學電腦的人那麼多,又不差你李安一個,你要想拿到奧斯卡的小金人,就一定要保證心裡有夢想。”
不管这个曾经的梦有多遥远,如今它毕竟部分地实现了。1991年4月,我的第一部正式电影《推手》由台湾中央电影公司投资,在纽约库德玛西恩公司制片开拍时,有人拿了一个木盒子给我,说:“导演,你坐这儿。”没有人注意到,当时我快飘起来了,第一次有人正式称我为“导演”。我觉得自己的忍耐、妻子的付出有了回报,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一定要在电影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因为,我心里永远有一个关于电影的梦。
摘自《青春派》 作者:李安
*********************
截自 李安的执着探索成就他再次获最佳导演奖:第8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于北京时间2月25日上午9时在杜比剧院举行。简方达和迈克尔道格拉斯登场,颁发最佳导演奖。本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由李安获得,他在2012年为全球影迷奉献了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此次最佳导演的角逐中,李安击败了迈克尔-哈内克(《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林肯》)、大卫-O-拉塞尔(《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本恩-泽特林(《南方的野兽》)等最佳导演提名的强劲对手,成功获奖。这是李安第二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上一部让他获该奖的影片是《断背山》。此外,李安还曾于2001年凭借《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李安在上台领奖时发表了他的获奖感言:“谢谢!谢谢电影上帝(movie god)。我必须把这个分享给所有为了这个影片付出的3000人。谢谢写出这个美妙故事的小说作者扬-马特尔,谢谢所有能相信我,能跟随我的人,谢谢FOX,谢谢,我的卡司,苏拉-沙玛你在哪儿?你是个奇迹!你是我的小金人!谢谢我的妻子,……谢谢大家!”(参看2013年02月25日新华网)
1994年,李安以《喜宴》首度入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当时,他自谦“那时英文还很烂”,而现在,他在英文世界的顶级电影奖项上又再一次获得了最佳导演奖。此外,他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还获得奥斯卡最佳配乐奖、最佳视觉效果奖、最佳摄影奖。虽然这次最佳影片奖被《逃离德黑兰》摘得,但李安导演的影片获得了四个奖项,已经是最大的赢家。
此前,《纽约时报》就预测,认为导演李安将很难电影化的故事拍成让大家惊艳的3D电影,有望夺下最佳导演奖。李安果然得奖,写下亚裔导演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新纪录。《纽约时报》认为,这个讲述小男孩和老虎在大海漂流的故事,能拍摄成很成功的电影,全出自李安之手。他的电影视觉让这部没有全球知名演员的3D电影得以完成,还写下全球超过5亿美元票房的纪录。
确实,李安的最大可贵之处在于,他将艺术与科技的漂亮结合,他将影片的艺术性追求与影片的商业价值巧妙融为一体,他通过影片向奥斯卡评审表明他的创作灵感,他让影片与原著产生共鸣,这让他赢得许多美国影艺学院成员的支持。其实,这次李安自己也非常渴望获奖,他说:“我希望可以得奖,因我是这艘船上3000名工作人员的船长。为了这独特、没明星光环的电影对这世界的意义、为了所有花费4年时间共同建筑这个伟大幻影的人,我想要得奖。”
此前,李安传《十年一觉电影梦》的作者、凤凰网娱乐独家连线台湾知名媒体人张靓蓓曾讲述了她所理解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她认为,这是一部讲述李安人生大起大落的电影,李安温和与狂野两面构成了少年派与老虎。电影中李安的“天问”,问的是他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张靓蓓看来,少年派其实就是李安自己的化身。少年派的成长阶段中,处处都有李安的影子。而尤其影片到了中后面的时候,少年派在制服孟加拉虎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自我的成长。这一部分,少年派的心路历程,完全就是李安自己的成长过程。电影中少年的境遇就是现实中李安的经历。而那只孟加拉虎其实更多的也是代表了李安所经受的困难、挑战、伤痛,甚至折磨。少年面对老虎,从最开始的害怕、恐惧到最后的征服,以及两人之间最终的共存关系,都代表了李安在拍摄电影时,或者面对生活时所遇到的一系列挑战。而且,张靓蓓认为:李安隐藏起来的爆发力,也都完完全全地表现在那只孟加拉虎身上。她说:“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少年派遭遇海难,最后挣扎着上了救生艇,但无意中他将孟加拉虎拉上了船,在老虎上船的那一刻,老虎那瞬间的爆发力,威慑感,让我看到了李安自己,他隐藏起来的爆发力在此刻与老虎合在一起,所以他才能在创作上完美的体现出这一幕。”(参看2012年11月22日《凤凰网》)
在我们看来,李安是一位文静儒雅甚至有点害羞的大导演,而他的最为可贵之处就在于:在其儒雅的外表背后,隐藏着一种刚毅、勇敢、执着的探索精神,正是这一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让他一次次获得成功,也因此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李安曾说:“我从小在台湾长大,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教育,父亲的家教又很严格,我学的便是温良谦恭让,后来虽然在美国生活、工作,但除了拍电影喜欢尝试,喜欢冒险之外,在生活上胆子还是很小,害羞,如果让我神气活现地出现在人前,我会觉得很不舒服。在电影里我不需要谦虚,我要尽量往前冲,但让我与人交流,我就觉得不好意思,我就是这样的人。”
是的,李安在生活中是个谦顺、恭和、胆子不大的人,他对记者说话,有时都会害羞,可是,这个容易害羞的大导演,却将他的大胆充分地表现在电影里了,他在电影艺术方面是个勇敢的探索者,一直在往前冲。他执导第一部电影《推手》,便获得了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等八个奖项的提名,他执导《喜宴》、《饮食男女》,一直在探索。2000年,他执导的《卧虎藏龙》将大量的中国元素融合到影片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荣获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这是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华语电影,而且,该影片还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作为享誉世界的大导演,李安又继续他的探索,2006年,他执导了电影《断背山》,影片的题材是倍受关注和争议的,同性恋的题材并不好拍,何况李安还在执导《卧虎藏龙》获奖后给人以有中国传统修养大导演印象。勇敢的探索使《断背山》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荣获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也是目前唯一获此殊荣的华人导演。
李安从小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但他到美国后,大胆地介入了英语片的拍摄,他拍出了《理智与情感》等优秀的英语片,同时,他也尝试着拍摄一些纯粹的商业片,如《冰风暴》、《与魔鬼共骑》、《绿巨人》等。在他执导的主要影片中,他将中西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合起来,努力在架起了东西方文化的沟通桥梁。早在2009年2月,美国《娱乐周刊》评选出25位仍在坚持拍电影的“最伟大导演”名单,李安就成为唯一一位上榜的华人导演。
这次,他将全球畅销小说家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拍成电影,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执导,他又再一次作勇敢探索,他把这一影片定位为“用3D讲述成长,探讨信仰的艺术片”,他试图通过奇幻式的影片来表达思想。在电影票房与电影艺术矛盾激烈的今天,李安努力在艺术良心和商业利益之间寻求平衡。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着一位少年“派”在海上遭遇船难,与一只孟加拉虎一起漂流了227天,艰难的困境,巨大的危险,考验着少年,少年努力执着地挣扎着从困境中获得重生。李安早就说,他很喜欢这部小说,喜欢这样的故事,对于小说,李安认为:“这部书可以让人们忘记恐惧,告诉人们什么是精神力量和信仰,当时它在美国很流行,但我没想着要把它拍成电影。”后来,二十世纪福斯公司主动找到李安,李安才开始筹划着把它拍成电影,当开头感到困难太大了,不容易拍出来,但是,他对于电影的探索是非常有勇气的,越是拍不出来他越想拍。他花了一年多时间将少年和老虎整个漂流历程都画成漫画,给片方讲解了拍摄思路,这时才正式启动拍摄项目。本来,电影界流传着“三大戒律”,不拍小孩、动物、水,而李安就是要突破这戒律,他说:“电影界有三大戒律,不拍小孩儿、动物和水,这三样我都要拍,因为3D比普通2D多了一个维度,既然是奇幻漂流,就有奇特和幻觉,3D能表现书中的奇特、幻觉风格,观众的代入感更强。”
大胆的探索勇气使李安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拍摄这部影片,一年时间画图,两年时间拍摄,还有一年半做后期工作,四五年的时间,李安都沉浸在这部电影的工作中。他在废弃机场里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全自动波浪装置水槽,以模拟各种海上环境,为的是让影片中的海水更真实;他找了四只老虎作“演员”来配合拍摄,为的是能拍出更具真实性的老虎……。
李安利用这影片探索着3D电影的表现艺术。之前,好莱坞用3D来表现的多是动作片,还没有人把3D技术用于艺术片,这次,李安探索着用3D表现困境中少年执着地前进的故事,为的是表现思想和信仰。片方认为美国观众是很天真的,电影不用讲过多哲理。而在这投资很大的影片里讲思想,讲哲理,能来票房的成功吗?李安坦率地表白:“要在艺术良心和商业利益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就会变得很痛苦,有时候我就想,我好歹也算是好莱坞著名导演,我就什么也不顾,拍个最贵的艺术片给你们看看,自己也名留青史,后来想想也不是这回事,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他真的是执着在探索,他说:“3D是一种新的艺术工具,对我有吸引力,对大部分电影人都有吸引力,但所有观众都是看2D电影长大的,他们习惯了2D电影的画面和叙事方式,学习3D电影如何拆解剧情,如何保持故事的连续性,如何让观众看到更多讯息,如何保持镜头和深度的关系,在拍摄过程中,我就像一个实验老鼠,在前面做实验,团队在背后做新的器材。”
李安有他自己执导电影的指导思想,他知道,无论你怎么拍3D电影,都无法完全满足广大观众对3D电影的期待,观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李安认为,电影只负责讲一个故事就行了,要留三分余地给观众。重要的是留给观众足够的空间去想象。这或许正是这位大导演的聪明之处。
功夫不负有心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纽约影展时就受到肯定,那时,这部影片就被《时代》杂志盛赞为另一个《阿凡达》。影评人认为,该片在创造视觉奇观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无比的心灵震撼。
儒雅甚至有点害羞的李安导演一直在勇敢、大胆地探索,他正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中的那位少年,面对着现代社会这样那样的困境,李安执着地探索着出路,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执着的精神、宏阔的思想理念,感受到某种信仰,人,是需要探索和前进的;人也是需要思想和理念的!
李安再次成功地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昨天,他在回顾他19年来的探索经历感慨描述了他探索成功的喜悦。他说:“如果我是美国人拍美国电影,那我的路数可能就差不多,但我是外国人,必须走影展、艺术院线,所以逼着自己在艺术片方面发展,结果变成一个奇怪的综合体。”
其实,李安电影的“奇怪综合体”正是他探索的果实。这样的果实,美国的导演做不到,其他国家的导演也做不到,是他李安独特的成果,也是李安成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