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July 2014 ~ 0 Comments

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Vivian卓卉勤 FB东西方教育模式有差距几乎众人皆知!
近年家长的“怕输”让人乍舌,几乎出世没多久还不会走路的婴孩就拼命送孩子去参与各种学前教育,深怕孩子会“输在起跑点”
的确,有句古老的训言曰:笨鸟要先飞
但不晓得为何如今的家长都忙着让自己的小孩当笨鸟~
搞到如今一大堆年轻人,或许本质不笨,结果学到来,最“厉害”的技能就是滑手机~(这个我超过70岁的妈妈都会,她应该没有上过幼儿园,不过还是能当“低头族”)
我没有儿女,家里的孩子都长大了~只是看到如今年轻人在父母的用心毁灭下,出现了无数的…..(Sorry to say)“大笨鸟”!当然,或有一些极少数例外的~不过数量大家心中有“数”,我也不必详述~
看了这些文字,那些为人父母者,或是将来计划当父母的,你还是要当孩子是笨鸟来教育?或者且让他们“输在起跑点”,好好“自由发挥快乐的学习”~全看您的决定!共勉!

截自 令人震驚的德國教育:就是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在德國時候沒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是现在卻從中發現了很多意外的東西:

1、德國幼稚園沒有年級,所有年齡的都混在一起。
2、德國學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沒有課,只有課外活動。
3、英語3年級才開始學習。
4、小學4年級畢業,根據老師推薦升學,學習技工,中專或者上以後能上大學的文理中學。上大學的比例還沒中國大陸高。
5、沒有本科生(後來根據歐盟要求更改了一些),要麼就讀到研究生。
6、重視實踐課程,抽象的數學學習進度至少比中國晚2年。
7、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
答案竟然是——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

所謂”輸在起跑線上”是偽命題!!!提早讀的都是沒用的!!!

最多給家長們樂樂,炫耀一下,顯得自己孩子比人家能會外語了、會背古詩了等等,
其實這些淺薄虛榮根本是:沒用!!!

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

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
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

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不該過度開發孩子智力

原以為在德國只有幼稚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
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一個星期後我再次去見老師,並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我,似乎我像來自外星的人一樣。

老師進而解釋,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像空間。

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電腦的硬碟!
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而不會主動思考了。

儘管如此,我對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做法還是不太理解。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專門請教了德國的教育人士,他們讓我找《基本法》來看看。

翻開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我吃了一驚。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
我還是不明白德國憲法為何這樣規定,只好再請教有關的教育專家。

他們告訴我,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二、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稚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三、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後來查了一下歐洲有關國家的情況才發現,他們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

學前教育破壞想像力

與歐洲相反,中國的孩子在幼稚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
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
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

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扎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
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暫且拋開中西教育優劣的爭議和評判,讓我們來關注德國民教育育的成果: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
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難道這是種族的問題? 恐怕沒有這麼簡單!!!

讓我們重新審視德國的教育,看看他們的做法是否值得我們鑒借!
朋友們,我們要對”起跑線”和中國的教育體制有重新的認識了。

“硬碟”的後果是:毀了天真爛漫的孩子們的未來。

刘丽萍为什么我国的教育制度这么kiasu?小小年纪就念这么难的书,五岁己经念以前我们一年级的东西,abc 还不太会写,就要写很多字了,sick
赞 · 回复 · 4 · 7月2日下午 9:16
Boon Ley Lim
对呀,我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大的现在一年级,我也不赞同太过逼孩子们读书,当我看到她的同班同学一放学就要去補习,然后补心算,学钢琴,她们真的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
而且一但和其他家长遇到,他们从来不会互相问候,,一开口就是你的孩子考试几分啦几个A啦,无言啦。
赞 · 回复 · 2 · 7月2日下午 9:06
Sp Lee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我的大女儿今年才满三岁,就因为我和我家人都不肯让孩子太小去读书,搞到我身边的朋友亲戚都觉得我孩子以后一定比别人慢,但是才三岁就必须天天上课,不是很残忍吗?我也不会让我孩子玩ipad当成是必须的,因为我觉得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多一些去接触大自然的,光着脚在操场玩追追,就算玩到满身肮脏也没有关系,这些是现在很多孩子没有机会去尝试的,这些不是孩子在这个年龄该有的生活吗?
取消 · 回复 · 29 · 7月2日下午 7:41
Amanda Lee
我,俩个孩子的母亲。我非常同意你的文章,本国的教育制席限制了小学生的幻想与童年!目前小儿课后还要留校補课至2.50pm. 没有充足理由是不能缺课的因是校方规定的。悲!
赞 · 回复 · 9 · 7月2日下午 7:04
Kellie Wong 我是教补习的,有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绩不比别人好就给孩子几个地方补习不同的科目。一天赶几个地方,我们做老师的看到都心疼!

赞 · 回复 · 6 · 7月2日下午 6:57

Vivian卓卉勤如果不够耐性看完1小时40分钟全部比赛,可直接挑60分钟开始看……
这个孩子连一个比赛还没结束“以为自己输了”都接受不了而崩溃,想像他长大后还有多少人生挫折要面对?
往后面对挫折他会用什么心态和行为去面对他的人生?
他绝对是父亲严格训练出来的出色小孩,
但……万一面对重大挫折又没有人有能力及时帮他纾解,
真是不敢想象接下来他会有什么“自责”行为~

截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xx8-UBoXfU:最强大脑 首场国际PK赛

截自 中国“最强大脑”输了啥?
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中,
12岁选手李云龙失声痛哭的情景。

“希望所有父母孩子都看看这期最强大脑李云龙和安德烈的对决,到底谁赢了!”上周五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节目无疑在家有学生的父母中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爆网友们关于教育“得失心”的大讨论。12岁的李云龙在节目现场失声痛哭的场景让不少家长深深反思:享受过程和看重结果,到底哪个更重要?
扬子晚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一些家长、老师在和孩子相处时,往往会把自己的各种“要求”传递给孩子,甚至有孩子因受不了压力而崩溃。“我承认,之前一直会和孩子说‘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看完这场节目,我决定再也不说了。”一位扬子小记者的家长这样告诉记者。
电视回放 《最强大脑》中
误以为自己输了 12岁选手崩溃大哭

  在《最强大脑》的舞台上,“蛋叔”李勇这个名字一直伴随着各种争议,他与12岁的儿子李云龙在最近三期节目播出后不断接收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网友的板砖和口水,尤其上周五李云龙在国际赛场上的崩溃大哭,让许多人认为李云龙是赢了比赛输了快乐,并谴责李勇“虎爸”式的教育方式。
上周五《最强大脑》中国队对战意大利队,李云龙对阵意大利少年安德烈,记忆51对新人的站位顺序。由于一个小误会,李云龙认定自己摆放错误,在现场崩溃大哭。节目一经播出,网络上口水、板砖通通飞向李勇父子,认为中国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对于儿子的眼泪,李勇起初也有些生气,不过李勇认为:“他们都是只有12岁的孩子,委屈了就哭很正常。在前一天熟悉比赛规则时,安德烈一连记错了好几个地方,他崩溃了,趴在爸爸怀里哭了很久。我们没有人觉得这是丢了一个国家的脸,都去安慰他、鼓励他。”
在对李勇父子的争议中,最多的是对李勇教育方式的讨论和质疑。现场嘉宾陶晶莹问:“李云龙,你有梦想吗?”李云龙迟疑了许久才回答:“没有。”这在网络上一时引发“虎爸式教育”的讨论热潮。
对此,李勇表示李云龙答完之后很后悔:“他说当时就是反应不过来,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12岁的李云龙学过围棋、珠心算、魔方、记忆。李勇说,自己在儿子训练过程中的角色是“教练和监督员”。李云龙的中期目标是“获得世界记忆大师称号”,但这个目标并非是他给儿子设定的,“这是李云龙和他的姐姐商量决定的,我并没有干涉他们。”有人说,李勇是在利用儿子完成自己的梦想,李勇并不赞同:“应该这样说,儿子完成了自己的梦想,这就是我的梦想了。” 但紧密的训练安排,确实是李云龙这个年龄的孩子不愿意承受的。李云龙有时会对父亲说:“我想出去玩。”李勇也常常苦恼,“我也一直在跟儿子商量,我们的训练计划调整过两次了,就想多挤出点时间给他自己。但训练,真的不能少。”
面对质疑,李勇苦恼,但依旧执着:“我会坚持我的教育方式,因为这是对李云龙真的好。”本报综合

孩子为什么会“崩溃”
家长总想孩子更好,要求过高让孩子备受压力

“12岁的孩子在这样大的场合没扛住哭了,这挺正常的啊。”家长丁先生是《最强大脑》的铁粉,一集不落地看完了开播以来的所有节目,对于李云龙开赛以来的所有表现了如指掌。“这么大的场合,带着孩子去比赛,总归会有些压力的,而且孩子总有好胜心,谁不想赢?”丁先生认为,12岁的孩子还没经过太多的“捶打”,心态相对比较脆弱也不算意外。

在生活中,丁先生其实也是位“虎爸”式的家长,“我和太太都是博士毕业,孩子的智商肯定没问题,关键就看用功的程度。”为了把儿子培养成家里的第三个博士,丁先生没少费脑筋,儿子刚刚踏入小学的门槛时就给他报了奥数、英语和信息三个兴趣班。但无奈的是,父母的高智商在儿子身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小丁的功课始终考不进班级前十名。眼看着同事的女儿一路“高歌猛进”的成绩单,丁先生非常眼红,决定将儿子晚上放学后的时间也利用起来,送到一对一的老师家进行补习。“大脑是可以被开发的,男孩子发力晚,现在给他做好时间规划,抓紧一些,将来一定能成才。”

李云龙的眼泪不仅让《最强大脑》节目组乱成一团,电视荧屏外的家长也看的心悸不已。“我决定再也不和孩子说‘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了,给孩子造成这么大的压力,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南京财经大学附属小学的一位学生家长朱女士看完节目后决定,先进行“自我反省”,然后再来教育孩子。

朱女士告诉扬子晚报记者,每一次孩子扒着“家校通”看成绩后,都会对自己的瘸腿科目叹气很久,“我也会安慰她,这一次考得不好还有下一次,数学成绩总归会上去。但看到家长群里其他家长在晒成绩,还是会忍不住说她两句。”但每次朱女士唠叨时,女儿小朱总是冷面以对。“以往总觉得她只喜欢听好话,一说其他孩子比她好就生气,现在这样想想,我是不是应该换一种表达方式来引导女儿的成长?”

专家视点
别只盯着孩子学习 还要关注“情感发育”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中国,这样的“教育理念”已经沿袭上千年。而“粥少僧多”的现实让很多人认为,只有比别人更强,才能获得更多。“我们在教育中,往往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就拿比赛来说,很多中国家长带孩子参加比赛是要拿奖的,而并非享受比赛的过程。”南京莲花实验学校校长李建华认为,现实中,人们往往为了某一样东西,就会窄化成一条线。打个比方来说,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很多时候,我们就只会盯着“到那个地方”这个最终的目标,然后想方设法地去到达,但是我们却没有闲情逸致去欣赏沿途的风景。其实,对孩子来说,学习有智力因素,还有非智力因素影响。家长在教育中,应该设法唤醒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孩子的成功。“看一个孩子的成长或者成功,不仅要看他的知识水平发展到什么程度,还要看他相应年龄段的情感发育程度。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成功,但属于每一个人的成功是不一样的。如果只是一味强调智力的开发,而忽略了情感的同步发展,那么孩子在遭遇很多变化和结果的时候就会出现无法承受的情况,这样的打击对孩子来说是很残忍的。”

教育是农业非工业 请让孩子“慢慢长”

“我觉得李云龙这个孩子的表现,并没有必要去放大。因为他是一个孩子,他正在长大,在成长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都是有原因的,他更应该被鼓励和安慰。”特级教师、南京市教研室书记刘永和告诉记者,不过这期的节目还是能给教育带来一些思考。

首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能以太多的功利性目的来要求。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就是要给阳光、给水、尽心施肥,让农作物慢慢成长。对孩子也是这样,如果非要让孩子背负“一定要成功”、“一定要出类拔萃”这样的枷锁,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第二,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目标,也就是说,在学校教育中,已经关注到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提醒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比赛,但请不要让功利性的竞争弥漫在未成年人的成长中。很多比赛只是短期的结果,笑到最后才是真胜利。因此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罢,都不能过于短视,逼着孩子去追逐所谓的成功;第三,“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学校教育的“同盟军”。如果家长的言行给孩子过大的压力,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建议家长首先要学会的,是要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长,不要只盯着结果,而忽略了孩子成长的过程。

Leave a Reply